首頁 » 肌少症檢測

Table Tag: 肌少症檢測

肌少症警報!30歲後如何守護流失的肌力?

生活緊湊忙碌,你是否曾注意到,隨著年齡增長,我們的體能和肌力似乎逐漸減退?這可能是肌少症(Sarcopenia)正在悄悄找上你的徵兆。當踏入30歲初老之後,每年將會失去約0.5%~1%的肌肉量。而更令人驚訝的是,當邁入40歲,肌肉量的流失速度會更明顯,每10年就會減少8%。加上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運動量普遍不足,讓肌少症的影響逐漸擴大。

現今,肌少症尚無特效藥物可以醫治,主要可透過營養補充和建立健康的運動習慣,以減緩肌少症對生活所帶來的影響。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,肌少症的常見症狀,及如何透過營養和運動來有效預防肌少症的威脅。

肌少症常見症狀

  1. 走路遲緩:你是否曾經發現,想穿越四線道馬路時,從綠燈亮起開始走,走路的速度似乎越來越慢,讓你無法順利過完馬路?
  2. 握力下降:毛巾擰不乾、大罐沙拉油提不起來,這些原本在生活中輕而易舉的事情,現在變得困難,好像比以前沒有力氣了嗎?
  3. 行動吃力:從椅子上站起來時,你是否覺得需要依靠扶手支撐,才能站得起來?爬幾階樓梯後,是否需要停下來休息一會?
  4. 反覆跌倒:過去的一年中,你是否曾連續跌倒兩次以上,使你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太信任?
  5. 體重減輕:盡管沒有刻意減肥,你是否在過去的半年內減輕了5%的體重?

若你在這些常見症狀中有出現一項或多項,可能就是肌少症的警訊。那麼,要如何自我檢測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呢?以下有簡單的1分鐘小測驗,可以自我檢測是否有肌少症的風險。

肌少症1分鐘自我檢測

  1. 捲起褲管,露出小腿。
  2. 以正坐姿,雙腳自然踩地,讓小腿和大腿形成90度的角度。
  3. 用食指和拇指圈住小腿最粗的地方。

若你的手指剛好可以圈住,或者手指圈成的圈有些微縫隙,這可能代表你的肌肉量可能不足,肌少症的風險較高。

肌少症的預防和應對

若想預防肌少症,Alice在此與你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:

  1. 增加肌力運動: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、慢跑、跳舞,再搭配阻力型運動如深蹲、舉重,能夠有效增強肌肉量。
  2. 補充足夠維生素D:維生素D有助於鈣質的吸收和新陳代謝,能夠確保肌肉的正常運作。每天曬太陽10~15分鐘,或是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木耳、鮭魚,都能補充維生素D。
  3. 增加蛋白質攝取:蛋白質是肌肉的基本組成部分,因此需要充足的蛋白質攝取。聰明選擇高含量小分子、富含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必需胺基酸,如BCAAs支鏈胺基酸、白胺酸,有助於維持肌肉健康。

不論你目前的年齡是否已經超過30歲,早早開始重視肌肉健康,不僅有益於預防肌少症,更能夠保持活力四射的生活。讓我們在健康的生活中,繼續保持強健的身體吧!

【延伸閱讀】肌少症年年攀高! 如何預防肌少症,營養師公開:肌少症飲食與營養品選擇!

優質蛋白質

優質蛋白攝取不足,小心被「肌肉小偷」給盯上!

隨著年齡的增長,肌肉的流失速度也會跟著加快,民生承安診所副院長王健宇醫師提醒,每天必須攝取足夠優質蛋白,再搭配運動習慣,才能遠離肌少症的風險,讓生活品質更優質!

民生承安診所副院長王健宇醫師表示,現代人的飲食常常大魚大肉,或是大小餐,也有人在進行斷食療法或168減肥方式,但是人體對蛋白質吸收有限,一次吃得太多,無法被吸收利用的蛋白質就會被排出去,因此最好每餐都要均衡攝取,且挑選好吸收的蛋白質。

這些健康問題小心是蛋白質吃不夠惹的禍!

包括細胞、組織到器官的生長,都少不了蛋白質,它除了能修復細胞組織,調節新陳代謝,運輸營養素,促進免疫力,同時可以維持肌肉質量、強化骨骼健康,因此嚴重缺乏蛋白質時,就可能發生以下症狀:

  1. 生長發育遲緩
  2. 傷口復原速度緩慢
  3. 體力精神狀況不佳
  4. 免疫力低落
  5. 肌少症

蛋白質是每天不可少的基礎營養素,任何年齡層都需要。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攝取量建議,一般正常人平均每日蛋白質的攝取量,為每公斤體重需要約0.8~1克,舉例如下:

年齡超過30歲以後,肌肉的流失速度會加快,如果不注意,每年約會自然流失2%~4%的肌肉量,最後導致肌少症,症狀為肌力或肌耐力下降,進而造成生活上的不便,像是手腳無力、行動不靈活、容易跌倒等,王健宇醫師提醒,目前肌少症有年輕化趨勢,經常久坐、缺乏運動習慣和飲食營養失衡,都是造成肌少症的原因,平時應攝取足夠優質蛋白或蛋白質營養補充品,配合適量運動,才能遠離肌少症的威脅。

肌少症簡單測量方式:

  1. 用兩手的食指與拇指圍成一個圈。
  2. 圈住小腿肚最粗處,如果小腿肚小於手指圈,表示有肌少症風險。

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哪些?吃錯給身體帶來沉重負擔!

蛋白質攝取除了重「量」,也要重「質」!當蛋白質被我們吃進體內後,還需被人體消化分解成可吸收的胺基酸,但人體中有9種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,所以得藉由特定食物獲得,而同時含有這9種獨特胺基酸的「完全蛋白質」就屬於優質蛋白。

此外,蛋白質的來源分為動物性蛋白與植物性蛋白,其中動物性蛋白要注意的是飽和脂肪過多的問題,若是以肉類作為蛋白質主要攝取來源,容易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,增加心血管和肥胖風險,因此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對蛋白質食物的建議攝取順序為「1.豆、2.魚、3.蛋、4.肉」,就是鼓勵民眾以豆類為優先選擇,其中更首推大豆。

蛋白質多吃多營養?營養密度是關鍵

王健宇醫師表示,人體對蛋白質吸收有限,一次吃得太多,無法被吸收利用的蛋白質就會被排出去,因此要三餐均衡攝取,另外也要考量到「營養密度」,也就是同樣的食物份量,但蛋白質含量卻大不同,像是豆乾的營養密度>豆腐>豆漿,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,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工作滿檔的王健宇醫師,平時也是個標準外食族,他透露自己營養補充的小撇步,就是利用優質蛋白補充品,來補足飲食中的蛋白質缺口,「現代人的問題往往不是營養缺乏,而是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營養失衡。」王健宇醫師認為,營養補充品的好處是將營養精華濃縮其中,不僅利於人體快速吸收,只要按照建議方式補充,簡單方便就能攝取到所需營養,他也特別提醒:「營養補充品要長期補充,才會真正發揮保健效果!」

優質蛋白營養品,3大安心選擇建議:

  1. 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,包括組胺酸、異白胺酸、白胺酸、離胺酸、甲硫胺酸、苯丙胺酸、蘇胺酸、色胺酸和纈胺酸,擁有最佳消化率PDCAAS=1的優質蛋白質。
  2. 以天然植物如大豆、豌豆等植物性蛋白,適量取代動物性蛋白質,對身體少負擔。
  3. 選擇國際知名大廠牌,專業品質值得信賴、健康有保障。

文章取自於商周良醫網(https://lihi2.com/r8ZsH

了解更多請上【紐崔萊營養學堂】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event/2023/nutrilite/

【延伸閱讀】少症年年攀高! 如何預防肌少症,營養師公開:肌少症飲食與營養品選擇!

【延伸閱讀】元氣滿滿不斷電!喝「這個」補充小分子胺基酸,老人小孩也受用

【延伸閱讀】遠離肌少症,跟著醫師這樣做

【延伸閱讀】讓你對抗衰弱防失能!醫師+營養師親授2大好習慣,分享ㄧ日食譜,吃出健康好生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