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» 嗜酸乳桿菌

Table Tag: 嗜酸乳桿菌

【2023腎臟益生菌解析】江守山:「腎臟益生菌」對於腎臟痛、腎臟發炎、腎臟病飲食的關聯與重要性!

【2023腎臟益生菌解析】江守山:「腎臟益生菌」對於腎臟痛、腎臟發炎、腎臟病飲食的關聯與重要性!

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統計,台灣逾9萬人洗腎人口竟居全球第一,也就是國內每8位成人就有1位可能患有腎臟病外,而台灣洗腎人口多的原因,包括:(一)國人人口老化,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增加,所引發的腎臟病也因而增加。(二)國人用藥習慣不當,因有些藥物本身具有腎毒性,對於腎臟傷害會直接造成影響;二是許多慢性病聽信來路不明、宣稱可治療疾病之不明藥品、草藥草,因而延誤就醫導致病情惡化,加速糖尿病、高血壓所引發之腎病變。(三)且腎臟病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,往往使得腎臟病患者容易忽略,一旦發現腎臟病到了第三、四期時,就要面對洗腎的危機。本文由腎臟科江守山醫師解析:腎臟益生菌對於腎臟痛、腎臟發炎、腎臟病飲食的關聯與重要性。

【2023】腎臟益生菌解析!江守山醫師:腎臟痛與腎臟發炎的警訊,與腸腎軸益生菌菌株、功效

腎臟痛與腎臟發炎的警訊:江守山醫師的專業解析

腎臟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可能是腎臟發炎的警訊。江守山醫師是腎臟科的名醫,他對腎臟痛和腎臟發炎的專業解析非常有價值。腎臟痛通常表現為四肢無力、腰痠背痛等症狀,這些症狀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。民眾可以先自我檢測腎臟是否受損,江守山表示:民眾在家可做腎臟的自我檢查,檢測指標:蛋白尿(一般稱為:泡泡尿)、血尿(尿液帶血或顏色加深)、夜尿頻繁、尿量異常(約1天少於200cc)、異常腰痠背痛(非疲勞所致),如果出現上述腎臟痛的症狀,應該及時就醫,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。

腎臟病飲食的關聯:江守山醫師的飲食建議

腎臟病和飲食有著密切的關聯,江守山醫師提供了一些建議。首先,要避免吃過多的高蛋白食物,因為這些食物會增加腎臟的負擔,但腎臟病飲食上,若蛋白質攝取不足,反而使自身體力不佳,恐使腎臟更易受損。其次,腎臟病飲食原則上,更應適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E,因為這些維生素對腎臟有助益。此外,腎臟病飲食禁忌上,還應該避免攝取過多的鹽分和糖分,這些物質對腎臟健康不利。最後,要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,適當的水分可以幫助腎臟排毒,以及定期補充腎臟益生菌(腸腎軸益生菌)幫助腎臟的日常保養。

腎臟益生菌的重要性:江守山醫師的科學解釋

腎臟益生菌(學理上又稱為:腸腎軸益生菌)對於腎臟的健康非常重要,江守山醫師對此進行了科學解釋。腎臟益生菌是一種有益的細菌,可以幫助維持腎臟的正常功能。它們可以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,減少腎臟發炎的風險。此外,腎臟益生菌(腸腎軸益生菌)還可以增強腎臟的免疫力,提高對抗疾病的能力。因此,攝取足夠的腎臟益生菌對於預防腎臟病非常重要。

如何預防腎臟病:江守山醫師的專業建議

預防腎臟病是非常重要的,江守山醫師提供了一些專業建議。首先,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過度飲酒和吸煙。其次,要適當控制體重,避免肥胖對腎臟的負擔。以及要定期檢查腎功能,及早發現問題並接受治療,此外,也可以透過定期補充腎臟益生菌(腸腎軸益生菌)來幫助維持腎臟的正常功能。最後,腎臟病患也要適當控制藥物的使用,尤其千萬不要誤食,聽信誇大、來路不明的藥品或中草藥品,以避免對腎臟造成損害。

腎臟病的早期症狀與預防方法:江守山醫師的專業見解

腎臟病有一些早期症狀,江守山醫師提供了一些專業見解。早期症狀可能包括尿液變化、腰痛、水腫等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應該及時就醫進行檢查,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腎臟病。此外,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過度飲酒和吸煙。及要適當控制飲食,攝取足夠的腎臟益生菌(腸腎軸益生菌),這些都有助於預防腎臟病的發生。

腎臟益生菌(腸腎軸益生菌)具延緩腎臟病實證的腸腎軸益生菌菌株,包括:長雙歧桿菌B. longum subsp infantis BLI-02、嗜酸乳桿菌L.acidophilus TYCA06、雙歧桿菌 B.bifidum VDD088,這三款護腎臟益生菌,又稱為腸腎軸益生菌,可幫助腎臟病患逆轉勝!

腎臟病益生菌的功效與機制發現

腎臟病患到了中後期,腎臟的過濾功能越來越低,可能使得應由尿液排出的尿毒素囤積於體內,造成腎臟發炎,導致腎功能持續惡化,根據國內醫療機構的研究發現:護腎益生菌(腸腎軸益生菌)可減少尿毒素生成,減低腎臟負擔,透過能減少尿毒素含量,幫助腎臟病患延緩受損。

研究指出:護腎益生菌的尿毒素生成量最低,意指補充護腎益生菌(又稱腸腎軸益生菌)可以幫助腎臟病患者,減少尿毒素生成,進一步讓腎臟獲得舒緩,長期補充腸腎軸益生菌,可幫助腎臟逆轉勝!透過護腎益生菌能減少發炎反應。臨床實驗發現,護腎益生菌發現能延緩腎病進程,透過高、低腸腎軸益生菌的實驗發現可改善腎臟病患寫以尿素氮含量,與肌酸酐含量。

江守山益生菌

江守山醫師對「腎臟益生菌」的解釋

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:國內腎臟益生菌研究團隊從數千隻益生菌中發現出三種腎益菌,分別為: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TYCA06、長雙歧桿菌嬰兒亞種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. infantis BLI-02、兩歧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VDD088,並且為了讓三隻腎益菌與腸腎軸相互作用,加入植物乳桿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L28,成為四合一的護腎四金剛BLTV益生菌/腸腎軸益生菌。

延伸閱讀40歲起腎功能退化!醫授四個避免洗腎的腎臟保健法

延伸閱讀江守山醫師解析:護腎食物與腸腎軸益生菌的重要性

延伸閱讀國人超過40歲 腎功能每年退化1%,腎臟名醫江守山:護腎益生菌幫助護腎日常保健!

益生菌怎麼選

容易生病、情緒不佳原來是腸道惹禍?醫列4益生菌挑選方法助腸保健康

佑家診所林哲光醫師表示,腸道中有多達上千種菌種,不同的菌種對身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。

佑家診所林哲光醫師表示,腸道中有多達上千種菌種,不同的菌種對身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。

大家都知道,免疫力是保護身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,免疫力不佳時,人就容易生病。佑家診所林哲光醫師提醒,生活中有許多不良的習慣和因素,像是飲食不均衡、睡眠不足、壓力、抽菸、飲酒過量都會破壞我們的免疫功能,尤其腸道是免疫系統的大本營,想要擁有強健的抵抗力,就要從照顧好腸道健康開始做起!

免疫細胞就像是幫助身體抵禦外敵的軍隊,而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,都聚集在腸道之中,因此腸道的生態環境,影響了全身免疫功能的戰鬥值。除此之外,有愈來愈多醫學研究發現,人體許多的精神與生理問題,也都與腸胃道健康有關,因為腸胃道一方面主要負責食物和營養的消化、吸收,是提供身體各部位能量和運作的樞紐。

有這 5 種壞習慣 恐傷腸道健康

腸道中有多達上千種菌種,不同的菌種對身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,簡單來說,當壞菌比好菌多時,不只有腹痛、腹瀉的腸胃疾病那麼簡單,還會引起全身性的發炎反應,以及影響消化、免疫、代謝功能,甚至是腦部與內分泌系統也會造成異常,像是失眠、肥胖、心血管疾病、失智、情緒憂鬱和不穩定等各種健康問題,都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,如何維持腸道菌叢的多樣性和平衡性,特別是擁有充足的好菌,才能讓腸道更加健康強健。

光是補充益生菌還不夠 更要讓好菌「腸」存!

光是補充益生菌還不夠 更要讓好菌「腸」存!

多樣化的腸道菌叢,是平衡人體腸道菌叢的關鍵,而補充益生菌,則是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最速效的方式。但光是注意補充益生菌還不夠,林哲光提醒,要確保益生菌能夠在腸道內存活下來,才有辦法真正發揮效用。尤其益生菌在通過腸胃道時,最怕遭到胃酸和膽汁的破壞而失去活性,因此所補充的益生菌必須要具有經得起耐胃酸、耐膽鹼的優異存活力與定殖力。

此外,益生菌也需要可做為食物和養分的「益生質」,如含有菊糖的菊苣纖維,才能在腸道內維持活力、繼續增殖。

市售益生菌產品百百款 這樣選更安心

林哲光提供了以下4大選擇要點:

  1. 根據個人的健康需求與目的,選擇特定的益生菌來做補充:不少醫學研究發現,不同的菌種和菌株,對健康有著不同的作用,像是乳雙歧桿菌(HN019)能促進腸胃蠕動,改善腹痛、脹氣、胃酸逆流、便祕等腸胃道困擾;擁有最多臨床實驗的嗜酸乳桿菌(NCFM),對於調整體質很有幫助;副乾酪乳桿菌(Lpc-37)有助好菌生長,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健康需求,挑選特定的益生菌來做補強。
  2. 選擇經過基因定序的益生菌,穩定性佳、存活率高:有基因定序的菌株,是益生菌界中的菁英部隊,除了具有更多有助人體健康的實驗研究證明之外,其存活力與定殖力也更超群、穩定,能夠通過胃酸和膽鹽的考驗,安全進入腸道中存活,還可以緊緊黏附在腸壁中持續繁殖,幫助改善與維持腸道的健康。
  3. 菌株與成分避免過於複雜:挑選成分單純,無糖分、香料等人工添加物為佳,益生菌株也不宜太多,以針對特定健康需求做設計的菌株做搭配,效果更明確。
  4. 信譽良好、品質穩定的知名廠牌:有獲得專業實證,產品來源能夠全程追溯,讓人吃得安心、有保障。

「益生菌不是藥,要長期補充,效果才能看得到。」林哲光指出,每天補充約至少10億的益生菌數,並且持續補充1到3個月,讓身體擁有充足的益生菌數,有助於在腸道中發揮明顯效用。此外,飲食習慣也要調整,盡量不要吃高油、高糖和加工食品,多吃顏色、種類多元的新鮮蔬菜水果,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作為益生元,幫助腸道中的益生菌健康有活力,充足的睡眠和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很重要,多管齊下使腸道好菌多多,別讓疾病來找碴!

文章取自於商周良醫網(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ticle/ARTL001001516

了解更多請上【紐崔萊營養學堂】https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event/2023/nutrilite/